從老大開始在家自學到至今, 也已經五年了…這些年跌跌撞撞, 從錯誤中學習, 也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的修正, 把自己過去傳統教育的包袱像洋蔥一樣一層層的剝開, 這些年…我彷彿重新受了教育一般, 帶著新的眼光看待教育這件事, 當我將過去的包袱卸下, 我發現我跟孩子好像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 是自由的, 是沒有邊界的, 是遼闊的, 是敞開的…寫這篇文章並不表示我已達到目標, 我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但記錄這些領悟是對我自己的提醒—提醒自己當初是如何慢慢走出適合我們的教育之路, 也希望我的分享能幫助其他人在學習中找到自由跟喜樂。
- 每個人都可以自學
很多人聽到自學會想到「在家教育」的方式, 沒錯..Homeschool 是目前政府批准的另一種教育模式, 但是如果撇開”在家”兩個字, 自學難道只是在家教育孩子的權利嗎? 讓我們先來思考自學的意思。
「自」學的 「自」代表著「自主」, 「自由」, 「自動」, 「自發」, 「自理」。而要協助孩子可以自主學習的關鍵人物, 不是學校導師, 不是家教..而是你跟我-孩子的父母。
這並不是說你必須要是孩子各樣學習的主要教導者。孩子本身就有學習的本能跟熱誠, 這是上帝造人的天性。父母在孩子學習的過程扮演很多角色。
我們是示範者-當孩子看見父母閱讀, 或者討論, 交換意見, 並不斷新收新知識..孩子自然會跟著做..我兩個1歲半的寶寶, 因為每天看著哥哥們吃飯拿碗筷, 很快的..他們想要模仿, 也就學會自己吃飯了。要孩子對學習有熱誠, 其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我們自己先開始, 慢慢的…學習將成為家裡的自然氛圍。
我們是教練-好的教練在球員上場打球時, 會適時給予策略..教練不須在球場上打球, 教練是站在球場外看到整個局面的策略家。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個性,興趣, 專長, 學習上的弱點與優點, 並策略性的引導, 安排適當的課程, 給孩子一個舞台。
我們是啦啦隊-當球員有粉絲在一旁大聲吶喊「加油, 防守」, 並在投進球的那刻用力歡呼, 這是鎮定局勢的強心劑。我有一次在球場看我的兩個兒子打籃球, 當兒子進球的那瞬間, 我突然大喊「耶!!!Go Gabriel!」 , 頓時, 兒子抬頭一看, 是媽媽在為他歡呼。他給了我一個勝利的手勢….並盡全力打球。那次的經驗讓我重新體會…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我的「耳提面命」, 而是我為他們的喝采。
當我們將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做孩子的示範, 並適時的給予策略, 不斷的為他們加油打氣…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會因此被點燃, 就算從學校畢業到長大成家立業, 仍舊是熱愛學習的人。
- 教育帶出的結果是好的態度與習慣, 不是知識的累積而已
在學校也好, 在家也好, 我們的孩子要學國英數, 理化, 社會等等的多項科目, 但科目只是方便學習不同知識的一種歸類, 而不是要切割學習。就好像人的身體一樣, 眼睛不能跟手說「我不需要你」, 手也不可能跟腳說「你不重要」。 眼睛需要有正確的用眼習慣, 視力才會良好。人運動時也需要手腳並用, 達到運動的最佳效果, 使身體健康。
每一個科目都是互相連結的, 這些連結帶出的結果應該是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應只是知識的累績。教育的目的不是你知道了多少, 而是你在乎多少….
舉個例子, 當我們學習科學這門科目, 我們需用到「觀察, 推測, 實驗並記錄」。這樣的學習態度不應消失只是因為考試結束了又或者文憑拿到了, 此學習觀念未免太狹小。觀察是一種良好習慣, 是生活的重要能力。去美術館時, 我們可以觀察到在每幅圖畫中的意境, 細節並豐富人生體驗,閱讀時, 我們可以觀察到書裡主角經歷的挑戰, 軟弱與最後克服的毅力。平常, 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周遭人並適時給予關心…觀察, 讓我們可以更敏銳看到機會!
實驗是一種人生態度, 我一直希望學校教育多花點時間讓孩子探索並多做實驗, 在教室裡做實驗的過程其實不只是影響到學生在學術上的學習, 更是培養孩子勇於嘗試, 運用觀察力, 推測並思考。一個勇敢嘗試新事物的人, 通常都是喜歡學習的人, 而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往往是我們台灣教育很缺乏的精神。 我們父母首先要跨出自己的舒適圈, 不要認為教育是學校的責任。孩子真正的教育者, 孩子對學習觀念的建立主導者, 是我們啊! 而我們絕對有這個能力教育自己的孩子, 我們所需要的只是舊觀念的轉變…
- 專心做好 專心聆聽
研究顯示, 當孩子手中有事情做的時候, 聆聽的專注力反而提高。我可以證實這一點。以前我會帶著傳統的觀念認為孩子沒有立直坐好, 就是沒有認真…而要求精力旺盛的男孩要坐著上課其實是不符合男孩天性的…表面上的坐著不表示他有在學習啊! 我因為看了一些研究報告跟前輩的勸言, 我改變了舊有的觀念。
在我讀故事給孩子聽時, 我的孩子可以安靜地玩樂高, 積木, 畫畫或者玩黏土。我發現, 他們更加吸收了我所講的…要他們口述時, 真的是都有聽進去且沒有漏掉細節! Try it, 你會看到孩子的突破!
4.學習在乎的是過程, 不是評估
我記得剛開始在家教育的時候, 我的婆婆因為不了解, 所以每次都只問孩子「有沒有考100分?」 我的孩子都會回答「有啊, 媽媽都說我有100分」 呵呵, 其實我所謂的100分當然不是考試的分數, 而是我陪伴孩子成長, 從不會, 不懂, 好奇,開竅, 明白到應用的過程。這過程有很多的淚水, 不知道多少次我跪在床前禱告「主啊, 我不知道怎麼教導孩子, 我的耐心不夠, 我的知識也不足…」 但是神總是回答「我的恩典夠你用, 因為我的能力是在軟弱的人身上顯得完全」..因為上帝的應許, 我就這樣帶著勇氣跟一些傻勁, 開始了這趟旅程。這跌跌撞撞的學習過程讓我更了解孩子, 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與上帝給不同的恩賜與能力。並因為這些不同, 我不再用一個標準衡量孩子。學習不是比快慢, 分數也不是學習的指標, 有太多的孩子因為分數被標籤化, 而從此帶著這個標籤過人生…我就是一個例子!我從小就因為數理成績不好, 就一直認為自己數理很差..一直到我開始在家自學, 我才發現, 我不是數理差..我只是無法靠課本或硬記學習..我需要用手操作過, 用腦思考過, 跟自己對話..然後, 我就懂了! 每當我回想起陪伴孩子的點點滴滴, 每一個突破都是我們一起走過, 一起奮鬥出來的…我更加感恩上帝給我每天新的眼光…看見上帝眼中的孩子。
只有我們父母能夠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其生命的過程…並給予支持與空間成長發光。
5.閱讀是為了樂趣, 不是為了作業
讓我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個圖書館裡, 有一對母女正在選書, 在東看西看的最後, 小女孩終於找到一本經典兒童小說The Penderwicks,
「媽媽, 你看! 這本書我朋友說很好看喔, 我想要借這本!」 小女孩興奮又期待的說。
「這本喔, 我看看…」媽媽看了一下書本的封面跟書名, 再看看老師給的書單。
「這本沒有在老師給的書單裡面, 放回去吧! 我們今天是來借書單裡面的書, 這樣才能交作業啊」 媽媽嚴肅地看著小女孩..
====================================================================
這位媽媽給了小女孩一個信息— 閱讀是為了交學校作業…但閱讀的目的只是這樣嗎? 只是讓孩子可以寫出漂亮的讀書心得,就如此而已嗎? 這樣的學習是否太短視?
我曾經也像這位母親一樣, 當孩子讀完一本小說, 就要他做生字測驗, reading comprehension…等等的學習單。但我發現, 如果每次讀完一本小說都要來這套, 我是在告訴孩子閱讀=作業。將心比心, 如果是我, 每次讀完都要寫這些所謂的”作業”, 何來的樂趣呢? 慢慢的, 我學會放下..我讀故事給孩子聽, 我們是窩在一起享受故事, 有時配上熱巧克力跟點心, 我們沒有趕進度…只是單純的沉浸在書本的世界裡。讀完一個段落, 有時孩子會口述將剛剛讀過的大約說明, 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孩子聽不明白, 他們自然會發問。當孩子愛上一本書時, 裡面就算有生字不懂, 為了要了解內容, 他們會主動找出詞彙的意思。這就是我所謂的自主學習。
閱讀是一生的習慣, 所有的知識都可以透過閱讀取得,而當閱讀對孩子來說是樂趣, 而不是堆積如山的作業時, 我們在教育這條路已經跨越一大步了!
教養與教育是一體兩面的, 要幫助孩子快樂的學習, 其實關鍵不是孩子本身..關鍵在你跟我。父母對教育的觀念改變時, 教養也變得輕省…因為優先次序擺對了! 關係永遠為優先, 關係對了, 孩子學習的本能及胃口也因此開啟。這並不意味的從此學習沒有障礙, 反之, 因為良好的關係與敞開的互動, 喜樂成為家裡的自然氛圍, 這些原本的障礙會因為你對孩子的支持與了解成為孩子跨出的美好見證!
對我來說, “Home”(家)schooling = Us(我們) Schooling …Our way of education belongs to us! 每一個家都是獨特的, 今天不論你是上學, 或在家自學, 只要你願意, 重新調整對教育的觀念, 你也可以走出屬於你們家的教育之路!
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