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目的:真理、良善與美

昨天我帶了我們共學團的國高中生舉行了第一場辯論,辯論的主題是:「人是否應該選擇站在伸張正義的一方,還是忠於國家?」

在準備辯論的過程中我也再次思考,到底辯論思辨的目的是甚麼?

是讓我們成為能言善道的人,銷售高手如此而已嗎?甚麼才稱之為一場好的辯論?現今的青少年在似是而非與資訊轟炸的世代中最需要的是甚麼樣的引導?

從這一兩年強調的素養教育看得出台灣想要改變教育思維的努力,想把過去填鴨分數、考試導向的教育,轉變成思辨素養的人才培育。

孩子到了國中,父母也開始思考未來要怎麼為孩子規劃,以及孩子們的志向。

這時,家裡的長輩有時候也會跳出來給些「想法」。

高中到底要不要回學校?還是繼續在家教育?還是跟學校配合?

在每個家庭尋求青少年教育方向的同時,我們需要先從終點回推(the end in mind),了解自己教育的核心。以下幾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一些想法:

1. 我們希望孩子成為甚麼樣的「成人」?

孩子不會永遠是孩子,他們長成成人後的人生遠遠長過在我們父母羽翼底下的日子。

若用形容詞來形容一位成熟的成人,我們會用甚麼形容詞?有憐憫的、同理心的、誠實的、謙卑的、負責任的…等等。我們可以寫下來並為此禱告。

2. 我們希望孩子是有思考能力的人嗎?如何培養呢?

我想第一個提問大家應該都會回答,是的!誰不希望能成為獨立思考的人呢?那獨立思考帶出來的結果是甚麼呢?

我很喜歡聖經裡的這句經文,「最後,弟兄們,凡是真實的、莊重的、公義的、純潔的、可羨慕的、高尚的,如果有什麼美德,如果有什麼可稱讚的,這些事你們就當思想」(腓立比書4:8)

要培養能獨立思考就需要有時間思考,若時間已經被塞得很滿很緊,要能安靜下來反思檢視自己或整合歸納想法確實不容易。當我們家在考慮高中階段要不要回歸校園,這一點釐清後我們心中就有答案了!

知識取得在現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環境並不困難,但是有了知識、有了科目的know how,並不完全等於思考能力的建立。

我很喜歡用Socratic Dialogue(蘇格拉底式對話)進行討論。人是有想像力的受造物,那是上帝按祂形象造人、賜予人類的禮物,這是人跟動物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常在教育演講聽到這個詞「道德想像力」(Moral imagination),指的是一個人可以跳脫現況去思考,特別是在面臨重大決定的時候。

要培養一個人決策的分辨能力除了生活上品格的教導,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是文學討論。

到了高中階段,往往課業的比重大量增加,孩子也因為志向發展需要更多時間探索或者在專業課程上學習,很多青少年在高中時期,文學閱讀量因此大幅減少。但我認為文學討論在高中階段是必要的、不能鬆手的關鍵!

國高中生需要大量廣泛的在文學閱讀有更深入深刻的討論與反思。這些閱讀不是為了提升理解力,或是中英文變好。「文學討論的核心價值是教育全人的歷程」─透過故事角色的決定與後果,探討真理、良善、美與思辨,並反思自己的生命。當我們遇到重大決定時,這些對話成為我們道德想像力的能量,使我們願意跳脫現實狀態去冒險,選擇作對的事。

回到開頭所提辯論,這場辯論兩組同學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們一起閱讀了南北戰爭英雄Robert E Lee 的故事。Robert E Lee 自己本身雖然不支持黑奴政策,但他所處的維吉尼亞州是支持黑奴的邦聯軍,在這場戰爭他選擇了忠於自己的州。

到底人應該選擇站在伸張正義的一方還是忠於國家呢?透過讀書會的上課方式帶領討論的同學提出問題讓全班討論,同學們不單是學習到如何問「好問題」,聽到其他同學們的想法時也會再度的反問、衍伸「何謂勇氣、何謂英雄、何謂對的事」。

課堂中的討論不應只是停留在教室裡,學生們回到家跟家長們分享並繼續延續對話,這些都是思辨的過程,都是教育全人的歷程!為了準備這場辯論,我跟孩子們一起看了電影《林肯》還有《盧安達飯店》,全家一起參與議題的發想,也開啟了我們對那段歷史的認識。

這場辯論兩邊同學盡心準備,從定義何謂正義、何謂忠誠,再帶入國家與忠誠、正義與良善的關係跟意義。同學們多方思考運用文學與歷史上的例子,啟發聽眾朝著真理、良善與美做出選擇─這才是辯論思辨的目的!

「一場好的辯論不是為了贏或說服大眾,一場好的辯論是當我們走出這辯論會場時,我們對議題的瞭解更透徹,思考因此更豐盛,我們能成為更好的人!」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