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高中跟大學時代最害怕的就是老師或教授要我們”分組討論”, 當時的我總覺得自己沒甚麼可以跟人討論的…這樣的想法在我開始古典教育時, 有了很大的改變! 古典教育採用的討論方式其中最常用的就是Socratic method, 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法。那到底甚麼是Socratic discussion 呢?
簡單來說, 蘇格拉底的提問法起源於Socrates 蘇格拉底問他的學生問題, 藉由問題來帶入更深的思考, 討論, 一起探討出真理與智慧。
但是Socratic 蘇格拉底式的討論要如何進行呢? 以下是我們讀書會進行的方式
此篇文章我以 Many Moons by James Thurber (公主的月亮)作為一個例子。我先帶孩子們認識故事元素的架構, 每個故事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 透過探討這些故事元素我們可以剝絲抽繭的了解作者寫這故事要表達的意義與訊息。斜線部分是學生的回答。
Setting: 兩個Ws (Where and When) 故事在哪裡發生, 何時發生
我會要學生注意作者用如何描述地點, 這地點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地點
Teacher: 請問故事是在哪裡發生的?
Students: Once upon a time, 作者沒有特別說明哪一年那一個年代…
Teacher: 在哪裡呢?
Students: A Kingdom by the Sea.
Teacher: 這故事是屬於哪一種Genre (類型)? 我舉了幾個例子給學生, 甚麼是Historical fictions, non-fictions, Fantasy。
Students: Many Moons 是屬於Fantasy, 因為故事背景不是真實的世界, 是幻想的國度, 納尼亞傳奇也是屬於這一類。(有發現學生開始在思考歸類了嗎?)
接著我們討論到人物 Characters
Teacher: 那故事裡有哪些人物, 作者如何描述這些人物的長相, 性格, 職業等等呢?
以下都是他們的回應
Princess Lenore—girl, ten years old, likes raspberry tarts; but got ill later
King—demanding, wanted to heal her daughter
Royal Physician—couldn’t heal the princess
Lord High Chamberlain—large, fat man; wore thick glasses;
Royal Wizard—little, thin man with a long face; wore a high red peaked hat with silver stars on his head; good at magic
Royal Mathematician—bald-headed, nearsighted man, with a pencil behind each ear; good at math facts.
Royal Goldsmith—talented with gold, but no imagination
Court Jester—kind, play sad songs for the King, somebody whose main job is to entertain the King. Not very important in the King’s eyes.
Teacher: 你覺得這個故事裡誰是Protagonist (正派腳色)? 誰有可能是Antagonist (反派腳色)
Students(其中一位學生回應): 這要看你怎麼看這故事耶….反派腳色不見得就是我們所謂的”壞人”, 他只是跟主角有不一樣的看法或者相反的目標….
這是我最喜歡討論的部分, 因為在討論時, 我們可以假設性的試試看哪一個角色比較有可能符合 Protagonist and Antagonist, 而決定出這兩個人將會跟作者要寫這故事的意義有直接的關係! 是解謎的第一關鍵!
要判斷誰是Protagonist, Antagonist 有兩個關鍵問題
- What does the protagonist want?
- Why can’t he have it?
我舉了獅子王的例子, 獅子王裡面大家大多數都同意Simba是Protagonist 正派腳色, 那Simba他想要甚麼呢?
Students: 他想要有自己的國度。也有學生說他要權力。後來有一位三年級的男孩子說, 不是, 他要的是Peace 和平. 他回到當初他爸爸的動物王國不是要奪王位, Simba只想要和平!
Teacher: 那他為什麼得不到?
Students: 因為他的叔叔刀疤想要王位…..他不希望Simba回來。
Teacher: 那如果今天我們反過來想, 刀疤是Protagonist…請問這個故事作者要傳遞的訊息會變調嗎?
Students: 會變完全不一樣….刀疤要的是權力 (Power), 如果刀疤變成正派腳色, 那作者就變成再告訴我們權力比和平重要, 可以不擇手段達到你想要的目的。
思考一個故事誰是Protagonist, 誰是Antagonist..是整個故事核心的關鍵! 也決定了這個故事背後的道德真理倒底是甚麼
舉了些例子後, 再回到我們的書本 Many Moons…
孩子們討論幾個有可能是Protagonist 的腳色: King, Process or the Court Jester.
Teacher: 國王要的是甚麼?
Student: 她女兒的公主病好起來…
Teacher: 那他為什麼無法達到他這個願望?
Student: 因為所有的王宮智者都跟他說不可能啊..月亮太遠了, 拿不到!
這部分我們花了一些時間讓學生們實驗看看有可能是Protagonist的人物,孩子們開始思考故事裡可能主角到底要的是甚麼? 另一位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 他說Protagonist也有可能是Court Jester, 因為他想要幫國王解決問題…我們思考了有沒有可能是the three wise men, the King, or the Princess..也讓孩子們顛倒思考, 這些人有沒有可能是反派腳色?
最後…我們一致覺得國王最符合Protagonist的腳色, 決定後就帶入下一個階段
Conflict.
Conflicts分五大種類
- Man vs. Man (the main characters fight against each other or fight for the same goal)
- Man vs. Nature( the main character fight against nature)
- Man vs. Self (the main character fight against his own will or desire)
- Man vs. Society(the main character’s value or belief is against the society)
- Man vs. Fate (the main character is trying to overcome his own fate)
當我們討論出誰會是Protagonist, 他想要甚麼, 為什麼無法得到..要判斷故事是屬於哪一類的衝突就慢慢浮現了。
Students: 這故事是Man vs. Man 因為國王要女兒病好, 但是他請來的智者都說不行…也有學生說Man vs. Nature 因為國王要的月亮就科學來說是不可能達成的, 另一個孩子說 Man vs. Society 因為這三個智者代表整個大眾, 大家都認為把月亮拿下來是不可能的事, 國王跟公主的願望跟社會的想法是有衝突的!
Socratic Dialogue 是提問與對話的思考…並沒有誰一定對誰一定錯的”標準答案”, 因為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所以這些學生都有道理! 但他們的道理都是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也一致同意這故事的衝突不屬於其他兩種類別。孩子們的想法是有根據跟邏輯判斷的…
接著我們開始討問到 Exposition
Exposition 鋪成
Teacher: 作者在故事一開始如何陳述故事呢?
Students: 兩個Ws (Where and When), 作者先敘述故事在哪裡哪時候發生, 才說到發生甚麼事…公主吃了Rasberry Tarts 吃到不舒服生病…國王一心只想要公主好起來, 就答應公主的無理要求。
Teacher: 公主要甚麼?
Students: the Moon!
我們把學生的回應用關鍵字寫上
Rising Actions:
Teacher: 甚麼事件開始發酵, 讓Protagonist and Antagonist開始有衝突產生呢?
Students: 國王叫了三個智者來, 三個都給了一大堆理由塘塞..最後說抱歉無法拿到月亮。
Students: Royal Mathematician 說月亮有150,000 miles 遠, Gold Smith 說300,000 mile 遠…他們每個月亮都越來越遠越來越大…
Climax:
Rising Actions 之後故事就會走到一個轉折點,
通常轉折點發生會是主角的問題得到解決的時候又或者是主角想法改變的時候。
以獅子王的例子, 轉折點就是Simba決定回到父親的家那刻。
Teacher: 當所有的智者都跟國王說無法達成公主想要月亮的願望時, 這時候誰出現?
Students: Court Jester! 但是國王叫他來不是要他來解決月亮的難題, 國王只是要他彈奏悲傷的歌曲…
Teacher: 為什麼國王壓根沒有想要他幫忙想想辦法呢?
Students: 因為Court Jester 在皇宮裡的地位只是取悅國王的 (一位平常不太說話的學生突然說話了!)
Teacher: Court Jester 聽完國王的問題有甚麼回應嗎?
Students: 他沒有批評這些智者, 反而說既然他們都是智者, 他們就都是對的。只是…他建議或許可以問問看公主本身對月亮的看法。
Teacher: 公主的看法是?
Students: 公主覺得月亮可以用大拇指遮住, 就只有跟手指頭般一樣大…
Teacher: 這幾個智者跟Court Jester對月亮的看法有甚麼不同或雷同?
Students: 智者都用自己的想法解釋月亮….Court Jester 沒有批評智者, 只是說, 他們(智者)都是對的..但最好的方法是去問公主本身對月亮的看法, 也就是去問當事人自己的想法, 不先有預設立場。
Teacher: 你們覺得哪一個比較有智慧?
Students: 他們都是有智慧的人….只是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Teacher: 那你們覺得哪一位態度比較謙卑?
Students: 應該是Court Jester 吧…
Teacher: 為什麼?
Students: 因為他願意去問, 也願意去聽別人的看法…沒有批評跟他想法不同的人, 也願意放下自己對月亮的成見…去成全別人的心願。
(有注意到這樣一問一答的過程中, 學生們已經慢慢地看見真理與美善了嗎?)
我們討論決定轉折點就是在Court Jester 問了公主之後, 他看重公主對月亮的想法並去完成她的心願。Court Jester 找了金匠做了一個小金片給公主當項鍊戴著。
在這個故事點, 國王 the Protagonist 的問題解決了….但是故事並沒有這樣就結束…國王有了第二個問題- 那如果公主看到了天上的月亮高掛著, 不就知道自己頸項上的月亮是假的了嗎?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故事元素的下一個
Denounment:
Denounment 是個法文字, 意思指的是結尾..
國王又召了三位智者前來看誰能解決他第二個難題….這些智者怎麼說?
Students: 他們都無法解決…(其中一位說)
Students: 不是, 他們有提出解決辦法, 只是國王不滿意這些方法! (另一位接著說)
Teacher: 國王為什麼不滿意?
Students: Lord Chamberlain 說要給公主戴黑眼鏡, Royal Wizard 說要蓋住公主的皇宮, Royal Mathematician 說要放煙火..國王覺得這些方法都不好…
Teacher: 那怎麼辦?
Students: 國王又叫了Court Jester 來幫他彈奏悲傷的音樂…
Teacher: 上次 Court Jester 幫他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為什麼國王這次沒有想到讓Court Jester 試試看是否可以解決第二個問題呢?
Students: 因為國王根本不把他看在眼裡…Court Jester 的地位不夠高尚…
Teacher: Court Jester 聽到國王第二個問題後, 有因為國王沒有想到他而生氣嗎? 他這次怎麼看待三位智者提出的方法?
Students: Court Jester沒有生氣….他只是默默地彈奏音樂, 並說既然大家都稱這三位智者, 那他們就真是智者, 而且智者說月亮不能被隱藏, 那也是真的。所以Court Jester 建議還是去問公主本身的想法…
我們在討論的過程發現, 同樣的主題出現兩次..Court Jester 建議去問公主-當事人的看法…我們慢慢地看見作者想要表達的故事的意義了。
公主回答Court Jester 既然牙齒掉了會長出來, 月亮也是一樣…被拿下來就會有新的出現, 所以天上會有新月亮她一點也不稀奇。
Conclusion
Teacher: 國王的第二個難題到底是誰解決的呢?
Students: Court Jester (一位學生說)
Students: 不是, 是公主自己….Court Jester 只是提問, 公主把自己對月亮的想法說出來, 說完就睡著了。
Theme
Teacher: 作者藉由這個故事想要表達甚麼?
Students: 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沒有誰對誰錯…
Students: Many Moons! (一位五年級的孩子拿起書本的封面給大家看)..書名已經說明了故事的主題了!
讀書會的最後, 我們一起討論 Skills (技能), Knowledge (知識), Wisdom (智慧) 的相似與不同處。
學生首先用字典查出 Skills, Knowledge, Wisdom 的定義。再從定義裡面看到她們彼此的不同..進而了解甚麼叫做智慧, 如何做有智慧的人。
在這樣一問一答的讀書會裡面, 我們體驗同一本書, 彼此的解讀與了解的角度或許會有不同, 但沒有人都對也沒有人錯…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想法裡面慶賀彼此的不一樣, 但也漸漸看到作者寫這故事的意義與要表達的訊息….更因為孩子願意鼓起勇氣分享自己的看法, 他們學會表達, 思考與整合, 最後看見真理……
這…就是Socratic Dialogue! 這就是古典教育! 對我們來說, 這樣的學習方式讓知識慢慢成為智慧, 在討論的過程, 我們也會對自我有更深刻了解與認識, 從故事角色的決定與回應會反映出自己的性格, 知識固然重要,但知識要成為智慧需要理解, 思考, 應用才能培育出有洞察力與行動力的終生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