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地理

記得我以前在學校學地理不外乎就是背地名地形, 國家等等知識性的東西。當時的我對地理其實沒有太大的感受, 只是覺得看到新聞或跟人對話至少知道地方在哪裡。但至從我開始接觸基督古典教育之後, 地理不再只是一堆跟我沒有直接關係的位置跟地形。 我開始明白人在地理、 在世界中的角色、 意義與貢獻—地理是引導人看見神對人類心意之重要媒介。

古典教育十分重視親子朗讀。無論是學齡前或是高中生, 閱讀是古典教育學習歷程中最關鍵的元素之一。但我們閱讀, 是為了甚麼? 單單只是閱讀理解力雖然可以確定閱讀者理解的程度, 但並不是最核心的目的。

古典教育中我們期待看到的是學習過程培育出智慧與美德。

智慧的培育需要引導, 而引導需要對話與討論, 討論需要時間與耐心, 耐心需要同理與眼光。這是生命影響生命與傳承的過程。

在家教育是以家為單位的學習群體。家就是教室, 父母就是教育者。雖然每個孩子在不同的階段學習的模式與需求不同, 但地理是一門可以混齡而且可以全家共同學習的科目, 更可以是創造家庭文化與傳承的媒介。但要怎麼開始呢?

國小階段我們要建立的學習習慣有五個

  1. Attending 專注
  2. Naming 認識名稱
  3. Memorizing 背誦
  4. Storytelling 說故事
  5. Expressing 口述表達

Attending 專注

我們可以從一本跟地理相關的繪本開始朗讀給家中的孩子聽。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常常會有問題會插嘴打斷故事。我通常會在孩子打岔時把故事書合起來, 等到他願意安靜下來時才再把書打開並問他「要我繼續念嗎? 」

故事是需要被聆聽的, 就好像你在聆聽朋友跟你說話一樣。在聆聽的過程中說故事者與聽故事者都需要專注。聽見訊息, 聽見故事。

Storytelling and Expressing 說故事與口述表達

接著, 等故事講完後, 我們可以開始提問要孩子口述表達剛剛聽到了甚麼。目的是幫助他們練習剛剛專注聽到的內容用自己的意思簡單敘述, 也幫助說故事的人學習聆聽孩子的口述。

Naming 認識名稱

在孩子口述的過程中, 我們可以協助提問以下幾個問題

故事發生在哪裡? Where

故事發生在甚麼時候? When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Who

故事中主角做了甚麼決定 What

主角為什麼做這決定? Why

在提問跟回答的過程中, 孩子一定還會有更多的問題想要問。這也是寶貴的地方, 不單單是他們在整理剛剛聽到的內容, 口述表達需要用到文字敘述。 孩子大量的吸收知識, 並透過故事, 透過對話看到美與良善實踐出來的樣貌。

透過地理創造家庭文化

我記得有段時間, 我們家會固定每季都有國家主題饗宴。把我們那一季或當月讀的地理相關書籍像書展一樣擺在書架上。把書的臉(封面) 展示出來變書牆, 孩子們選一個國家並上網一起找出我們能力範圍可以的異國料理菜單。

我們一起下廚, 四個孩子都會一起幫忙完成這件事等爸爸回家給他驚喜! 晚餐時一起饗宴聆聽Youtube 找到的國家傳統音樂, 晚餐結束後也可以讓大孩子Present 人物或國家。讓年幼的弟弟妹妹學習當好觀眾聆聽, 是全家都能一起學習的美好時光。

以下是One Room Schoolhouse 的學習範例。以這本書《讓家園更好-守護水資源的神奇農夫復甦殘破土地的真實故事》。這本書發生的地點在喀麥隆, 大家可以參考這方式引導學生學習

學齡前/低年級

  • 親子朗讀Read Aloud
  • 口述Narration
  • 學畫喀麥隆國旗或塗色
  • 知道喀麥隆在非洲與世界的地理位置
  • 知道喀麥隆首都名稱
  • 為喀麥隆認識耶穌禱告

國小中高年級

  • 親子朗讀Read Aloud
  • 討論故事的開始 Exposition-Setting(When, Where, Who-Characters, What and why)
  • 討論主角的決定與影響
  • 故事的衝突點conflict 是屬於哪一種?
    • 人 vs 人
    • 人 vs 大自然
    • 人 vs 社會
    • 人 vs 自己
    • 人 vs 命運
    • 人 vs 超自然
  • 有哪些故事也有一樣的衝突點?
  • 故事的高峰(climax) 與結局
  • 知道喀麥隆在非洲與世界的地理位置
  • 知道喀麥隆首都名稱
  • 為喀麥隆認識耶穌禱告
  • 筆記喀麥隆國家與人物小檔案

國中以上

  • 了解故事的結構之間的關聯
    • 故事的鋪成如何引到高峰?
    • 高峰如何引到結局
    • 從分析故事的結構是否能知道作者要表達的想法
  • 了解故事與歷史淵源跟背景
  • 甚麼原因造成主角所處的環境
  • 主角為什麼想要做出改變
  • 決定與影響的關係, 主角的故事讓你想到甚麼人也有類似的故事?
  • 主角遇到的衝突與困難是甚麼? 他面對困難的態度與過程
  • 主角的決定與聖經世界觀-是否一致, 有甚麼經文可以反映出主角的生命?
  • 也可以考慮用小論文的方式反思
  • 上台演說
  • 短劇-把故事寫成簡單短劇, 同學分組或是家庭成員共同參與演藝。

附上我們共學團的家長推薦的地理相關優良繪本。主軸都是講到在世界不同的國家與地區, 有某個人願意跨出一步做出改變帶來社區極大的祝福與更新。書單可以在此下載唷

地理要有意義的學習必須要包含「人」。透過故事引導孩子跟我們看見人身為管理者要如何運用自己被賦予的環境、資源、才幹與性格讓周遭的人與世界更美好。

祝福各位透過地理與故事更明白成為人的意義, 活出更豐富的生命。

雙寶要上小一囉!

四月是實驗教育申請的季節, 轉眼我們在家教育也要邁入第11年了! 記得當初剛開始決定要在家教育時只打算帶到孩子小學畢業。靠神百般的恩典如今Gabriel 也已經要高中二年級, 老二要國中一年級, 雙寶也即將進入小學。每一年填寫計畫書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跟孩子檢視自己的教育初衷是否有偏離, 並按照孩子當學年實際的需要填寫學習的內容。 以下幾個提問是我們檢視的方向, 供大家參考

真、善、美-生活實踐

  1. 身為在家教育者, 我們是否每日撥出時間尋求真理? 讀神的話與親近神?
  2. 我是否跟孩子們有談到真理的時刻?
  3. 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良善?
  4. 我們如何營造「美」在生活中? (比如說夫妻合一、彼此尊重、手足和睦及和好、環境整潔、環境布置、全家共享晚餐、家庭文化營造、言語肯定等等)

真、善、美-科目實踐

  • 我們是否有按照孩子不同年齡層的學習模式給予適當的資源?
  • 國小階段: Memorizing大量背誦、Naming (認識詞彙名稱) 、Attending (專注) 、Storytelling (親子朗讀) 、Expressing (口述表達)
  • 國中階段: Definition (定義認識) 、Comparison (比較並舉一反三) 、Relationship (因果關係) 、Circumstance (整合) 、Testimony (舉例與分辨)
  • 高中階段: Invention (發想與想法) 、Arrangement (歸納整合) 、Style (修辭與溝通美學) 、Memory (背誦及演說) 、Delivery (發表)
  • 我們如何在所學的科目引導孩子們看見真理?
  • 比如說國小階段多透過朗讀與多接觸大自然讓孩子產生好奇(wonder) 與品格養成。
  • 國高中階段從科學學科的角度看見世界是如何運作與造物者的奇妙, 並能捍衛基督信仰及說明演化論問題所在。
  • 我們如何在科目學習的過程中培育與引導良善與美? 比如說國小階段朗讀優良的書籍看見故事中的良善與美, 讓孩子聽完故事後簡單口述所聽到的內容。抄寫各項品格的定義並常在生活中提到這品格彼此提醒。
  • 國高中階段透過閱讀及討論歷史中的人物他們所做的選擇與其造成之後果, 以及科學家或政治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想法並帶來的文化影響。

總結教材選擇的方向: 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 腓力比書4:8

也就是說, 這些所謂的教材是否能幫助我們引導孩子思想真理良善與美?

以下是我們2023-2024 給雙寶小學一年級的教材

若想知道我們家另外兩位哥哥的課程安排, 可以點這裡去看

一年級雙寶

Bible and Character

每天早上我們會先背誦Awana 當週的經文, 接著我用Character Sketches 講品格故事。

聖經的部份我用一般的兒童聖經朗讀給他們聽。再用True Way Kids 列印相關的塗色或勞作陪他們一起做。

Phonics

我們用Hooks on Phonics 還有親子朗讀簡單的Readers協助他們認字

國語與英文

點讀筆等等注音相關的書本以及親子朗讀

Copywork: 抄寫品格定義, 我目前用這套 The Character Corner and Character Building Sentences Tracing 透過簡單的定義認識品格並彼此生活中提醒與實踐。

如果你想要讓孩子用描寫的(Tracing) 這網站有很棒的品格定義描寫跟抄寫的資源。Weekly Character Building Sentences

數學: 目前只是認數字, 比長短大小, 跟時鐘等等簡單數學概念。等到九月開學再看看學校課本的內容為參考

Friday Math Nature Walk: 每周下午會帶雙寶去公園或戶外走走, 觀察大自然中的數學。

Math in Nature Enrichment Curriculum 給我很多ideas 在大自然裡面更敏銳看到數學與其中的美, 在公園就可以用樹葉排對稱, 讓孩子帶著布尺量樹幹, 拿石頭丟水面看到同心圓, 一起跟孩子們享受並觀察大自然裡蘊藏上帝奇妙的數學語言。

哥哥們小時候我就常帶他們在戶外(通常是我們大樓的頂樓空間)在地上或牆上寫數字玩數學,再用噴水槍洗掉。我們也在戶外玩買賣遊戲,孩子們想像擺攤賣東西,我是客人-這些都是數學。

地理

每天認識一個國家, 知道名稱跟位置, 還有國旗。一周一次也會讓他們剪貼該國家相關的景點, 飲食, 傳統服裝在他們自己專屬的地理筆記裡面。雖然只是簡單的剪貼跟塗色, 雙寶喜歡為國家禱告, 也幾乎可以認得歐洲大部分的國家了。

這篇地理相關的好書推薦, 我有將我自己使用過的書籍列出來提供大家參考。

歷史

親子朗讀, 沒有特別用任何的歷史教材,先以聖經歷史為主也很隨意有甚麼書讀甚麼書。但目前打算會以台灣本土的故事美好的腳蹤系列為主軸,引導孩子們更認識台灣以及愛台灣的英雄們。

科學

親子朗讀, 其實低年期階段我覺得他們需要養成觀察與好奇的好習慣, 多些親子朗讀跟接觸大自然我覺得就很夠了。

Music 音樂: 我是用這套書”古典音樂故事館” 共21本音樂家故事書 + 20張音樂CD… 很優質..就是親子朗讀故事跟聽音樂。

樂器的部份我目前只有讓Joanna 彈鋼琴, Jacob 就只是跟著”亂彈伴唱”=)。

Arts 美術: 每周五早上是我們的Artist Study, 從繪本導讀開始認識畫家, 一個月一個畫家。每周會介紹這位畫家的主要作品接著就是塗色畫畫模仿創作。你可以到這裡看我之前帶兩位哥哥藝術創作的資源

我有把我要用的畫家作品整理起來,並做成一種card game.小小孩也可以玩唷~

可以把卡都印出來剪好, 讓小孩玩翻翻樂。

或是把卡貼在教室或房間的不同角落, 讓小孩尋寶Scavenger hunt!  

卡片在此下載   

PE 體育: 我們的孩子固定每天(幾乎只要不下雨的話)打籃球, 雙寶則是常常帶去公園玩! (我也會一起運動或野餐看小說)

我必須常常提醒自己, 教材只是工具, 不是目標。很多時候計畫是跟不上變化的, 原本這周美好的計劃要做這個或那個, 常常只能做到連一半都不到。我要提醒自己的是, 我在乎的是甚麼? 是Checklist? 還是我跟孩子們的關係? 如果是關係, 那就算我們只能完成原本計畫的一半, 但我們是一起在這當中經歷生活一起體驗生命! 那就夠了….是! 那就夠了!

我不需要成為Super mom, 因為我本來也永遠不可能是。我手中的五餅二魚或許不夠, 但神的恩典夠我用。我唯一需要做的是像那五餅二魚的小男孩一樣獻上—獻上我有的。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耶穌基督裡加添給我超過我所求所想。

謝謝大家來訪 Homeschooling in Christ! …..WE LOVE HOMESCHOOLING!

《是誰輸了這場官司》教案

每次去圖書館科普類的書籍, 或是自然博物館看到的訊息都是演化論, 課本也都是這樣解釋物種的來源。到底演化論是事實還是哲學思想? 面對演化論與創造論我們要如何用理性來進行科學的對話與辯證呢? 我寫了一套教案是根據這本書《是誰輸了這場官司》由詹腓力著作來引導學生探討這個議題。這本書的原文名 Defeating Darwinism

我們所處的世代深深受到的是後現代主義的影響, 其中心思想建立在唯物主義(materialism)的哲學上。 現在我們看到的性別傾向, 婚姻定義的扭曲, 墮胎等等都是現代主義演變成後現代主義的結果。而這些價值觀正在各大學校, 公共場所甚至主要媒體影響著我們的社會!

此教案除了透過《是誰輸了這場官司》導讀, 學生也將認識現今全球知名的科學研究者, 他們的科學研究與智能設計 (Intelligent Design)。

教案裡提供的影片不是只有單方面的說法, 學生需要了解來自不同觀點的內容再透過《是誰輸了這場官司》這本書裡面提到的重點應用以達到最佳的思考訓練。

  • 教案適合年齡 12歲以上。
  • 建議需要有成人(家長或老師)帶領討論並給學生發表報告的機會。
  • 作業分為四部分

1. 筆記章節的大綱

每個章節重點以大綱式的方式做筆記

2. 詞彙定義

定義作業指定的詞彙, 寫下其定義跟定義出處

3. 人物

用兩至三句話說明作業指定人物

他們是誰

跟此章節提到的重點有甚麼關聯

4.護教學研究報告

每個章節都有指定的護教學研究主題。學生需要先讀完該章節做完筆記後才進行護教學研究報告。此順序是為了達到理解, 紀錄並應用。

研究報告包含以下方向

  • 微調宇宙 (Fine Tuning Universe)
  • 多宇宙 (Multiverse)
  • 猴子審辦 (Scopes Trial)
  • 奇茲米勒訴多佛學區案 (Kitzmiller Trial)
  • 謬論短劇撰寫 (應用書中提到的謬論寫短劇)
  • 化石
  • 不可化約的複雜性 (Irreducible Complexity)
  • 智能設計
  • 突變
  • 數學如何證明神存在
  • 機率如何證明神存在
  • 耶穌復活的證明
  • 物質主義緣由與現今的影響
  • 後現代主義緣由與現今的影響

每個主題都已經提供影片學習與討論提問, 讓學生透過回答提問完成研究小報告。

  • 學生須在家完成每周指定作業包含研究報告
  • 上課進行方式
    • 學生分享指定章節大綱內容
    • 討論該章節提到的詞彙定義
    • 討論該章節提到的人物
    • 學生上台演說指定研究報告
  • 上課時間 55 分鐘

教案可以在此下載!

Missing Link 文章

鴨嘴獸文章

中文資源

迦樂國度文化創造科學

蘇緋雲博士講座

我自己寒假期間跟目前高一跟小六的兒子一起導讀這本書, 高一的兒子跟我分享現代的人每天接收到的資訊太多且各說各話, 若沒有穩定的信念與價值觀的根基其實很容易被牽著走。也因為閱讀此書, 他跟弟弟看到新聞發生的事情可以辨識這些扭曲的行為或是價值觀背後主導的思想是源自於哪裡也能較有智慧明辨。

我期待也盼望更多人願意一起接受裝備! 面對這世代多方面浪潮般的挑戰, 我們不會只是被動式的保護下一代, 我們能主動出擊攻破這些扭曲的文化可以成為光祝福周遭的人, 成為一股改變的力量!

聖誕佳節資源

美好的聖誕佳節又要來臨囉! 家裡現在有四個年齡層很不一樣的孩子, 但我們還是盡可能地營造全家可以凝聚的時光並規劃每個孩子適合的聖誕活動。讓我們過聖誕的家庭傳統成為孩子們跟我們之間美好的永恆回憶。

老大已經高中一年級, 聖誕月他還是必須要正常地完成作業也有補習班, 但因為我們在家教育, 所以每早晨他都還是會跟我們一起吃早餐一起禱告。我們早晨的晨光時間大約一小時左右, 這一個小時我們透過Operation World App 認識國家, 一天一個。App 會有一小段說明這個國家目前的狀況, 需要代禱的事項, 跟基本的統計還有地理位置。我們會一起簡短的為這個國家目前的需要禱告, 接著雙寶就可以先自行去玩了。雙寶在玩的時候就是我朗讀給兩個大孩子的時光, 因為是聖誕月, 我選了這本經典Classics 書名 The Story of Other Wise Man by Henry Van Dyke. 這本書是根據耶穌降生的時代背景寫到當時來自東方的博士們其中有一位因為在旅程中遇到的事情無法親自將禮物獻給耶穌, 但這位沒有被聖經提到的博士確實踐了聖誕最美的意義。雖然這本書是虛構, 但書的歷史背景卻是非常正確地描繪出耶穌出生當時的歷史也更啟發我們思考聖誕的意義。

我在朗讀的時候大孩子可以隨意地做些安靜的活動, 也可以繼續吃東西。這個晨光時間Morning Time 的學習份圍是我們在家教育的核心, 是我可以影響孩子們將可愛的, 可稱讚的, 有美名的想法像宴席一般呈現給孩子們的重要管道。

帶大孩子們各自去寫獨立的作業就是我陪伴雙寶的時光了。我把適合我們家雙寶跟學齡前孩子的聖誕資源整理出來, 花點時間陪伴他們做做勞作, 講故事, 把我們的手作當作禮物送給阿公阿嬤, 同學, 或是樓下打掃的阿姨,管理伯伯讓我們一起實踐聖誕節給予的喜悅。

以下都是都是小小孩可以做的卡片跟適合的資源喔! 都很簡單, 只要印出來塗色, 剪貼…裝飾一下就是孩子自己精美的創作了!

Christmas Tree Craft : 小孩可以自己剪剪貼貼聖誕樹跟裝飾。

Nativity Free Coloring Page

Nativity Pop card Card: 耶穌降生馬槽3D 卡片

Christmas Bible Free Printable : 這裡的資源非常豐富。有塗色, 剪貼跟立體的勞作

Christmas Card 3D Pop-up Craft: 小朋友可以做自己的3D 卡片! 只要印出來塗色按照指示剪下來就是一張精美的卡片了!

Christmas Tree 3D Pop-up Craft:小朋友也可以做這個聖誕樹3D 的卡片喔, 一樣也都是印出來塗色剪下來即可。

Christmas Tree Fold up Card: 外表是聖誕樹但打開是卡片喔!

3D Christmas Tree Card 立體聖誕樹卡片。

Pop up Christmas Tree Card 有影片教學—這個做好之後真的很美!

Snow man Pop-up Card: 兩個雪人立體卡片! 很可愛打開就是兩個雪人跳出來!

煙囪立體聖誕卡

Ginger Bread House Christmas Card: 立體薑餅屋卡片—很精美喔! 小朋友自己剪貼簡單就能完成。

Christmas Around the World E Book: 這本電子書裡面介紹很多不同國家慶祝聖誕的方式, 也讓孩子做紀錄, 塗色國家國旗跟知道國家的地理位置。

Password Around the World: 配合Christmas Around the World E Book, 孩子可以記錄每個國家的小檔案

Christmas Around the World Coloring Page: 有20個國家跟聖誕文化相關的塗色資源

Christmas Around the World Resources: 這網站有每個國家慶祝聖誕的各種資源, 書單, 勞作, 食譜等等。

Christmas Book List: 這是我整理出來的聖誕節相關主題的繪本, 有英文跟中文的書籍。

相關聖誕勞作的文章–有材料跟步驟圖片解說 (適合不想麻煩但又想滿足孩子手作心的家庭)

祝大家聖誕快樂。也希望每個家庭在這個喜樂的季節中一起領受並學習給予的喜悅!

思辨的目的:真理、良善與美

昨天我帶了我們共學團的國高中生舉行了第一場辯論,辯論的主題是:「人是否應該選擇站在伸張正義的一方,還是忠於國家?」

在準備辯論的過程中我也再次思考,到底辯論思辨的目的是甚麼?

是讓我們成為能言善道的人,銷售高手如此而已嗎?甚麼才稱之為一場好的辯論?現今的青少年在似是而非與資訊轟炸的世代中最需要的是甚麼樣的引導?

從這一兩年強調的素養教育看得出台灣想要改變教育思維的努力,想把過去填鴨分數、考試導向的教育,轉變成思辨素養的人才培育。

孩子到了國中,父母也開始思考未來要怎麼為孩子規劃,以及孩子們的志向。

這時,家裡的長輩有時候也會跳出來給些「想法」。

高中到底要不要回學校?還是繼續在家教育?還是跟學校配合?

在每個家庭尋求青少年教育方向的同時,我們需要先從終點回推(the end in mind),了解自己教育的核心。以下幾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一些想法:

1. 我們希望孩子成為甚麼樣的「成人」?

孩子不會永遠是孩子,他們長成成人後的人生遠遠長過在我們父母羽翼底下的日子。

若用形容詞來形容一位成熟的成人,我們會用甚麼形容詞?有憐憫的、同理心的、誠實的、謙卑的、負責任的…等等。我們可以寫下來並為此禱告。

2. 我們希望孩子是有思考能力的人嗎?如何培養呢?

我想第一個提問大家應該都會回答,是的!誰不希望能成為獨立思考的人呢?那獨立思考帶出來的結果是甚麼呢?

我很喜歡聖經裡的這句經文,「最後,弟兄們,凡是真實的、莊重的、公義的、純潔的、可羨慕的、高尚的,如果有什麼美德,如果有什麼可稱讚的,這些事你們就當思想」(腓立比書4:8)

要培養能獨立思考就需要有時間思考,若時間已經被塞得很滿很緊,要能安靜下來反思檢視自己或整合歸納想法確實不容易。當我們家在考慮高中階段要不要回歸校園,這一點釐清後我們心中就有答案了!

知識取得在現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環境並不困難,但是有了知識、有了科目的know how,並不完全等於思考能力的建立。

我很喜歡用Socratic Dialogue(蘇格拉底式對話)進行討論。人是有想像力的受造物,那是上帝按祂形象造人、賜予人類的禮物,這是人跟動物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常在教育演講聽到這個詞「道德想像力」(Moral imagination),指的是一個人可以跳脫現況去思考,特別是在面臨重大決定的時候。

要培養一個人決策的分辨能力除了生活上品格的教導,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是文學討論。

到了高中階段,往往課業的比重大量增加,孩子也因為志向發展需要更多時間探索或者在專業課程上學習,很多青少年在高中時期,文學閱讀量因此大幅減少。但我認為文學討論在高中階段是必要的、不能鬆手的關鍵!

國高中生需要大量廣泛的在文學閱讀有更深入深刻的討論與反思。這些閱讀不是為了提升理解力,或是中英文變好。「文學討論的核心價值是教育全人的歷程」─透過故事角色的決定與後果,探討真理、良善、美與思辨,並反思自己的生命。當我們遇到重大決定時,這些對話成為我們道德想像力的能量,使我們願意跳脫現實狀態去冒險,選擇作對的事。

回到開頭所提辯論,這場辯論兩組同學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們一起閱讀了南北戰爭英雄Robert E Lee 的故事。Robert E Lee 自己本身雖然不支持黑奴政策,但他所處的維吉尼亞州是支持黑奴的邦聯軍,在這場戰爭他選擇了忠於自己的州。

到底人應該選擇站在伸張正義的一方還是忠於國家呢?透過讀書會的上課方式帶領討論的同學提出問題讓全班討論,同學們不單是學習到如何問「好問題」,聽到其他同學們的想法時也會再度的反問、衍伸「何謂勇氣、何謂英雄、何謂對的事」。

課堂中的討論不應只是停留在教室裡,學生們回到家跟家長們分享並繼續延續對話,這些都是思辨的過程,都是教育全人的歷程!為了準備這場辯論,我跟孩子們一起看了電影《林肯》還有《盧安達飯店》,全家一起參與議題的發想,也開啟了我們對那段歷史的認識。

這場辯論兩邊同學盡心準備,從定義何謂正義、何謂忠誠,再帶入國家與忠誠、正義與良善的關係跟意義。同學們多方思考運用文學與歷史上的例子,啟發聽眾朝著真理、良善與美做出選擇─這才是辯論思辨的目的!

「一場好的辯論不是為了贏或說服大眾,一場好的辯論是當我們走出這辯論會場時,我們對議題的瞭解更透徹,思考因此更豐盛,我們能成為更好的人!」

在困難中如何跟孩子談信心

最近我跟高一以及六年級的孩子在一起讀 The Hiding Place(中文譯:密室),故事說到在二次大戰荷蘭淪陷時Corrie ten Boom 收容猶太人在密室的故事。雖然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像當時那樣的困境,但書中猶太人必須暫時躲藏的經歷勾起了我們的回憶。
兒子 :「媽,還記得三年多前的事嗎?」
我 :「當然記得!那是上帝極大的恩惠與保護。」
當時我們家正經歷很大的家族困難,我們不得以必須要離開原本的家。有一段時間甚至必須暫時住在友人的空屋裡,在極大的壓力與隨時有可能需要離開的那段日子,我們如平常一樣的學習,試著在混亂中找到一股安定感。那段日子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當時快要國中的老大目睹我們在困難當下的整個過程,有一天他問我,上帝到底在哪裡?這篇文章將分享我與他那天早上的對話…
那天早上,老大向我分享他跟上帝要印證的經歷…
當時因為家裡正在經歷一些困難,我知道這孩子在信仰上有掙扎,我無法強迫孩子要「相信」 神,這需要他自己經歷並走過這段過程。我能做的只有撒種,每天為我的孩子們跟先生站在破口呼求禱告。
這孩子跟我說「媽媽,有時候我真的會懷疑上帝到底在哪裡?」
我其實心裡有準備在經歷困難的當下,已懂事的老大會有疑惑,信心會動搖。但我相信只有神可以親自感動孩子。面對他的問題,我說「Gabriel,我明白你的疑惑媽也會這樣。但是我們看到的只是現在、當下,我們還看不到未來。還記得我們昨天談的嗎?」 (昨天我們談到納尼亞傳奇裡面,如果我們沒有讀完這本書,怎麼會知道Edmond會從一個頑固自私的孩子變成勇敢挺身而出的勇士呢?)
Gab 接著問:「媽媽,我禱告跟上帝要印證,如果上帝真的會幫助我們,我希望祂跟我說話,結果,上帝真的有跟我說話耶!我讀聖經的時候,還有我們昨天的對話,我覺得都是上帝在安慰我!只是~我可以跟上帝要印證嗎?」
媽媽:「當然可以啊!聖經裡面的基甸不也是跟上帝要印證嗎?我也曾經在很急迫的時候需要上帝給我印證,上帝給我們印證是因為祂愛我們,要加強我們對祂的信心,但有時候,上帝給的答案不見得就是我們要的喔!」
我跟孩子說了一個生日故事的比喻:
下個月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每一年小明都會收到爸媽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小明早在幾個月前就看中了一套2000多元的樂高組。
「媽媽,我要這組!你說你很愛我,那我生日就買我最愛的這組給我,才表示你真的愛我!」小明撒嬌的說。
「嗯!媽媽跟爸爸討論看看。」媽媽沒有當下拒絕,但其實媽媽早就跟爸爸商量好買一組500元的禮物給小明,只是媽媽當時還不打算跟小明說。
過了幾個禮拜,小明開心的穿上最帥氣的衣服,興高采烈的心裡想著,「今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好期待拿到那組樂高唷,我等不及要打開了!」
正當大家開心的唱完生日快樂歌,爸媽將精心包裝好的禮物拿給小明。
「小明,祝你生日快樂唷!」
接著就是壽星迫不及待的拆下禮物緞帶,也不管包裝紙的圖樣,花了一番功夫終於拆開禮物了…
「這……這不是我要的那組!媽媽,這不是我要的那組!!」小明心裡的期待頓時破滅,便哭了起來…
爸爸心裡早知道會有這刻出現,沒有因為小明的失望而影響大家的情緒,爸爸用慈愛的雙臂抱著小明,「孩子,這組玩具雖然不是你最想要的,但是這組是最適合你的。」
「不是我最想要的怎麼會是最適合我的?」小明因為爸爸的慈愛,慢慢的擦乾眼淚。
「因為你現在才4歲,你想要的那組雖然看起來很好,但是組裝起來很困難,你的房間也暫時沒有空間擺那麼大的一組。但是你看看這組,爸媽可是比較了很多家玩具店才找到你最喜歡的主題,而且是你可以自己獨立組裝的,小組合可以讓出更多空間,給明年,後年,好幾年的禮物擺放,有更多變化,不是嗎?」爸爸溫柔的說。
「嗯!謝謝爸爸,也謝謝媽媽。對啊,2000元那組真的太大了,一組就佔掉很多空間,我以後會有很多小樂高,我可以每年慢慢累積,這樣更好玩!」小明突然明白,眼睛一亮看著爸媽送的玩具。
———–
我們的上帝不也是這樣嗎?我們跟上帝禱告,要上帝解決我們的困難。上帝愛我們就應該要按照我們的意思回應禱告啊!我們很多人都會這麼想,也會這樣禱告。但是上帝,就像小明的爸爸一樣,祂不會拒絕我們的禱告,祂會垂聽,但祂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祂知道事情要如何發展,為的是我們的好處!
如果小明爸媽真的按照小明的想法買了最貴最好的樂高給他,小明或許收到禮物當下很開心,但是卻造成了更多的問題。小明不會因此就滿足,他會變貪心。他不會學習到「等待」 的功課,甚至,小明會變成被寵壞的孩子!
上帝要我們經歷困難是與我們有益:祂要訓練我們耐心等待、謙卑倚靠、凡事感恩、知足常樂。
更何況你怎麼知道上帝不會幫助我們呢?祂會的!只是祂的幫助不是一次全給,就像小明的爸爸一樣,每一年都有預備給小明的禮物。上帝早已經預備好幫助要給我們,祂要我們等待每一次的驚喜,要我們經歷受到恩惠跟幫助的喜悅,要我們知道這一切不是靠我們自己而是祂賜予的禮物,祂要我們心裡留下空間給祂每一次的幫助!而當我們的心滿滿的裝了上帝豐盛的幫助,我們的心會更加堅定確信上帝的大能,我們不會忘記祂曾幫助過我們,至今祂仍舊會挺我們到底!
三年了,這孩子再次想起當年的事情,心裡閃過的不是恐懼害怕,而是確據跟盼望。神把我們從原本舒適的生活帶離開到我們不熟悉的地方,過了將近兩年信心的生活,但神的供應與恩典充足夠用,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機會從高雄搬到北部,也才有機會在孩子青少年時期有美好的共學團陪伴我們。
當年跟孩子的對話,如今成為我們有福的確據與盼望的緣由。
我很喜歡這首詩歌的歌詞:
完全順服主,萬事安寧,我在救主裡,喜樂滿心懷,
時刻仰望主,儆醒等待,滿得主恩惠,浸於主愛。
這是我信息,我的詩歌,讚美我救主,晝夜唱和。
信仰,是要經歷過、走過。在黑暗低谷的時候不要忘記:低谷總有出口,我們總會走過的!

祝福各位….

backlit-black-cross-161089 (2)

學習動機-自覺與自律

自學的涵義, 包括「自主」, 「自由」, 「自動」, 「自發」, 「自理」, 「自覺」,「自省」,「自律」。這八個跟自學相關的詞彙可以綜合成一個總結: 動機Motivation 一個人做任何事, 任何決定背後都有一個動機。那學習動機是如何產生的呢? 如果我們將「自主」, 「自由」, 「自動」, 「自發」, 「自理」,「自覺」,「自省」,「自律」按照動機可能產生的順序來排列, 你會怎麼排? 為什麼? 到底自學是自由的開始, 又或者自學是自覺的開始。你認為是哪一個呢?

自覺 Self-awareness 往往會帶出改變, 當人察覺到自己的興趣, 優缺點, 喜好的分辨就開始自動自發性改變與計劃。因為自覺驅使人做出決定, 開始計畫。但計畫之後的執行與實踐往往是許多人掙扎的地方, 包含我自己! 如果說自學是自由的開始, 想學甚麼就學甚麼, 少了規則, 自律跟自省, 這樣的學習並不是真自由, 在我個人的經驗裡, 往往會產生出更多的焦慮跟無目的感。

自律與自省是計畫執行是否成功的關鍵。我很喜歡亞里斯多德說的一句話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refore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中文翻譯「我們重覆的行為造就了我們,卓越因此不是一個行為,而是一個習慣。」

我記得當我剛開始在家教育的時候, 我給自己一個目標: 每天親子朗讀。對當時的我而言這不是一件很enjoyable 的事情, 因為我從小並沒有那樣的環境長大, 我那時也一直都是職業婦女, 小孩託給保母帶。辭掉工作後看了一些前輩在家教育的經驗, 我決定要讓親子朗讀成為一個習慣, 氛圍跟家庭文化。記得那時候讀了幾頁我自己就覺得好累喔, 我甚至好幾次讀到自己睡著被小孩叫醒。當時就是一個自覺的信念-我想透過閱讀學習。不只是為了孩子, 更是為我自己, 贖回我教育歷程中缺乏的一塊。慢慢的自己突破過往的思維跟成長的背景, 從一天讀幾分鐘到小時, 如今我最大的孩子已經高中一年級, 我們仍舊每一天早上都是一起在餐桌上孩子邊吃早餐邊聽我朗讀。轉眼也過了十年, 孩子從幼兒到了青少年, 從繪本到文學小說。因為自覺, 產生正面的動機而願意自律。自律是一種堅持, 改變了我自己也造就我們家的閱讀文化。

在自律底下的自由是真自由, 是不帶羞愧且坦然能面對自己的真自由! 今年九月我要帶一班10個青少年的共學, 暑假期間我除了平常的在家生活, 也利用時間預備九月開學之後的課程。當我收到美國寄來的教材時, 我心裡有些焦慮 「書這麼厚, 這麼多…我做得到嗎? 」我記得那天我做了一個決定,  我不需要達到終點才能帶這一班, 我只要在他們前面領隊不斷往前走! 我規劃一天讀一個Lesson, 每一天 40 分鐘左右。這40 分鐘往往不可能是我獨處的40 分鐘, 經常都是雙寶跑來找我說「媽媽你看」, 「媽媽我肚子餓」..也有時候是小孩搶玩具的聲音。我學習多給自己空間, 今天因為家裡的狀況只讀了幾頁, 我還有明天啊!

我只要不間斷總有一天我會完成。

我也每天盡量給自己午休, 讓自己的體力能維持好。一步一腳印, 兩個月的暑假我也真的把開學後要閱讀的書籍在暑假完成了! 因為每天設的小目標, 自己達成較容易, 也因此空出時間陪伴配偶跟孩子們開心過暑假。我內心是自由的,是踏實 是喜樂的!

自律是一生的功課, 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需要自省並改變調整。然而, 光靠來自人的意志力是不夠的, 人會軟弱, 人有惰性。但靠著比我們更有能力,更有智慧的造物者使我跨越信心的不足, 給我眼光看見盼望跟未來。我感恩上帝藉著生活讓我看見自己的不足並給我鼓勵跨出, 給我改變的力量。對我來說, 自學是自覺的開始, 而自覺帶出來的動機, 是更新, 是塑造, 是突破, 是盼望! 您覺得呢?

生活實踐: 在您的日常生活中, 您想要改變甚麼, 養成甚麼習慣? 給自己設定小目標並開始實踐, 也鼓勵找夥伴互相督促喔!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Human-part 2

上一篇文章提到成為人的意義跟教育的關係, 那我們要如何將這想法實踐在日常生活特別是在家教育裡, 這篇是我自己的反思。

大約兩三周以前, 我跟孩子們圍著餐桌一起享用早餐, 即將要高一的大兒子說 「我發現我小一到我現在要高一, 早上我們都做同樣的事情, 就是 Read Aloud 」從我開始在家教育的第一天, 跌跌撞撞慢慢地找到方向, 其中我們始終沒有放開的就是這段晨光時間 Morning Time. 大兒子說….這是我們家的「文化」

Literature and discussion rich homeschooling lifestyle 是我們當初在家教育的初衷。 這樣的想法當初只是很單純希望可以跟孩子們一起讀好書, 但慢慢地更認識教育的真諦後, 我發現神的話也是這麼說的。

最後,弟兄們,凡是真實的、莊重的、公正的、純潔的、可愛的、聲譽好的,無論是甚麼美德,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應當思念。腓力比書 4:8

現今的環境大家人手一機, 社群媒體事事而非的與論, 划手機看 IG 似乎是「正常」現象。若我們要將真實的、莊重的、公正的、純潔的、可愛的、聲譽好的的想法裝入腦袋, 讀好書是不能妥協的原則。當然, 好電影, 好的講道, 演講也能傳遞值得思想的訊息, 但好書的影響力無法取代!

無論甚麼科目其實都跟歷史有關, 數學、科學、語言、藝術等等….都是活在歷史的時間軸裡。歷史不只是關於過去的人事物, 或者如何避免過去歷史的錯誤….歷史真正的目的是讓我們找到成為人的意義。

以下幾個提問可以幫助我們在歷史、時事、或生活周遭看見真理, 良善跟美並塑造品格

What kind of people they were? 他(們) 是甚麼樣的人?

How were they virtuous? 他們如何活出美德?

Should this character have done this act? 故事中的角色應該做這決定嗎?

What made them great or vice versa? 是甚麼讓他們偉大或反之?

Does great mean perfect? 偉大的意思是完美嗎?

What is greatness? courage? freedom? 甚麼是偉大? 勇氣? 自由?

這些其實是沒有所謂標準答案的提問, 但這才是真正教育的目的-培育有智慧跟美德的人。

但一個有智慧跟美德卻沒有信仰的人其實我認為也是危險的, 因為人性裡面有罪, 當一個沒有神的人靠著自己的知識或經驗取得智慧, 還有善行成為有美德的人, 非常的容易自我為義而陷入驕傲裡。

唯有在基督裡的智慧跟美德能站立得穩, 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曾經是甚麼樣的人, 而如今是因著耶穌的義我們才能在神面前站立。

美德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少善行, 美德是因為我們渴望像基督。

所以當我在跟孩子或學生們討論為什麼要閱讀? 為什麼要了解時事? 國際議題? 為什麼要讀歷史? 我們除了知識的累積, 我想更關鍵也是必要傳遞給年輕人的訊息是如何成為人, 恢復神造人的目的與樣式。

因著這樣的信念, 我看世界跟歷史的眼光不再一樣, 我跟孩子自學的內容也再次被復興。我最近開始讓我的孩子重新做一本歷史 Timeline Book, 他們小時候只是把歷史事件的貼圖貼在對的時間軸上, 頂多寫一兩句話總結而已。這次, 我把從創世記到中古世紀重要的事件用提問的方式配合地圖整理出一個家用的教材, 每個提問的設計其實是希望我們能夠注意到歷史裡的細節, 前後順序, 讓我們更能看見神在歷史上的心意。

我兩天前跟老二在討論亞伯拉罕的故事, 提問問到亞伯拉罕是從甚麼地方來的? 根據經文當時哪裡光景如何? 如果亞伯拉罕在往迦南地的途中定居在這些拜偶像的地方, 他將會如何?

出乎我意外的, 孩子在他的Timeline 裡寫如果亞伯拉罕在往迦南地的途中定居在這些地方, 他有可能會被拜偶像的文化影響, 無法一心跟隨神。

藉由提問, 我們能更加瞭解神從吾珥乎召亞伯拉罕的心意…..

我們若能從歷史人物的經歷跟決定中找到連結, 從人的失敗與成功探討何謂真實的、莊重的、公正的、純潔的、可愛的、聲譽好的, 這些想法將在我們做關鍵決定, 面臨人生抉擇時給我們方向, 使我們越來越像基督。

我無法掌控我的孩子未來會成為甚麼樣子, 但身為母親, 我能做的也必須要做的是將腓力比書 4:8 的想法像宴席一樣擺在孩子的眼前, 我相信….當我們清楚知道自己是誰, 了解人在罪中的光景, 看見神對世人的心意, 我們就是走在教育對的路上。

相關文章: 重新思考教育這件事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Human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human? 這是我常常問自己的問題, 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反覆思考的事。如果教育不是為了上好大學找理想工作, 如果教育是為了活出真理, 良善, 跟美…那我必須找到成為「人」的價值 與意義。但這樣的問答, 若離了基督…我找不到解答。聽了很多 podcasts, 摺衣服的時候聽, 在廚房工作也聽, 我真的很想找到答案! 我有聽過人說學歷史是要避免重蹈覆轍, 學歷史要能批判性思考看多方的角度, 這些我都知道, 我也同意。但我始終覺得….不只是這些。History is way MORE than just becoming critical thinkers and avoiding repeated mistakes.

我受教育的目的……跟我如何成為「人」有直接的關係。而唯一的解答只有在「基督」裡。

以下是我自我問答的過程…..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Human

It means…

When we were once lost in our helpless state, God came and rescued us.

We are redeemed.

When we were in moments or seasons of doubts, God reached out to us and showed us that doubts are His way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Him.

We are renewed.

When we failed, made mistakes, messed up our lives, God sent His son to die for our transgression while we were still sinners.

We are forgiven.

When we were lost, losing directions and meanings in life, God before the time began had already designed wonderful plans for each of us.

We are to live purposefully.

When we were drowning in sorrows, sadness and frustrations, God wiped away our tears by His abundant, and unceasing grace.

We are to testify joyfully.

When we were struck by hardship, suffering, and disasters, God promises to never leave us, and to give us courage and strength to face the day.

We are to act hopefully.

So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human?

To be human is to walk on a journey of knowing who we once were, and who we are becoming as God’s redeemed nation.

It is a journey of sanctification. A journey of knowing God.

如何將這樣的理念融入在實際的學習中…..這會是我下一篇會探討的文章


耶穌復活的思考練習

偉大的復活節即將要來臨囉! 每一年到了四月這個時候, 我們都會在家進行復活節相關的討論與活動! 兩個哥哥還在國小階段的時候, 他們會用畫的把四福音書裡面耶穌復活的經文畫出來, 一天大約畫兩節經文左右。畫完再做個比較~

我們如何進行的細節在這篇文章裡面。

用畫畫查經

耶穌復活的鐵證

現在我有兩對年齡層差距很大的孩子, 哥哥們已經都要高中跟小六了, 今天我換了一個方法跟大哥哥們來一起考察神的話語。

在我們共學的課程裏面有門課是思辨的訓練, 每周學生們會認識到不同的思想謬誤, 並在生活中, 無論是廣告或是日常對話可以辨識出哪裡不符合邏輯, 思想上出現了謬誤。我們這周的課程講到 Assumption 預設, 其實是我們幾乎天天都在犯的一種思想的錯誤。

比如說媽媽每天都幫小華帶花生三明治點心去學校, 今天當小華打開書包, 他找不到花生三明治。轉過頭來, 發現隔壁桌的小明正在吃花生三明治。

請問以下幾個問題…哪些是事實, 哪些是預設?

  • 小華媽媽每天都幫他帶花生三明治
  • 花生三明治不在小華的書包裡
  • 小明吃的花生三明治是小華媽媽幫他做的
  • 小明拿走小華的三明治

嗯…….小華的花生三明治不在書包裡, 這是事實。小華的媽媽每天幫他帶花生三明治, 這也是事實。但是, 就因為小華的花生三明治不在書包裡, 就因為剛好小明吃的也是花生三明治, 就表示他吃的三明治就是小華原本書包裡的嗎?

這就是我們常常犯的思想謬誤, 我們預設了立場…小華的三明治不見了, 有可能是媽媽那天太忙, 忘記幫他帶, 也有可能是媽媽想要換口味, 帶的是別種點心只是小華沒仔細找…等等各樣的情況是上述文字沒有敘述出來的隱藏情況。

我們用同樣的原理Assumptions 來看四福音書對於耶穌復活的經文細節並做個比較。許多人批評四福音針對復活的細節有多項的出入, 這些經文內容的不一致讓一些人對聖經的正確與權威性產生質疑。Well, 那我們今天就帶上偵探的思考帽, 一起來考察耶穌復活的經文, 看我們是否能針對這些經文細節不同處破案解謎!

我做了這張表讓學生在考察經文的時候可以記錄下來

   
Setting              
People            
Earthquake        
Guards mentioned?      
Angel (Singular or plural)            
Who went and told the disciples about Jesus’ resurrection and that Jesus was going to see them in Galilee?    
Did the disciples believe what the women said at first?              
The report of the Guard
      
The Great Commission mentioned?    

每位學生會被分配到其中一本四福音書。也可以分組進行

A組: Matthew 28:1-18

B 組: Mark 16: 1-15

C 組: Luke 24:1-12

D 組: John 20:1-23

學生按照被分配到的聖經書卷經文根據表格上的提問寫下答案。

再將四本福音書考察的結果進行比較。

其中比較大的差異是在於

  1. 地震 –只有馬太福音有提到
  2. 守衛-只有馬太福音有提到
  3. 天使-馬太馬可用單數, 路加約翰用複數
  4. 是誰跟門徒說耶穌復活之事-馬太說是婦女們, 馬可說是抹大拉的瑪利亞, 路加說提到幾位婦女的名字, 約翰只提到抹大拉的瑪利亞。

有關於地震跟守衛, 雖然其他三本書沒有提到, 但不表示這件事沒有發生。若我們預設立場認為作者沒寫, 就表示沒這回事, 當然我們會覺得經文有出入。就好像小華的例子, 沒有寫到媽媽忘記,  或媽媽換點心, 不表示媽媽沒有做, 當然, 反之, 也不表示媽媽有做。

天使-其中兩本書用單數, 另外兩本書用複數 (兩位天使)。我們也可能預設立場看到單數就結論「只有」一位天使。另外兩本書有提到至少一位天使出現,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馬太跟馬可只寫到那位說話的天使, 焦點 在那位說話的天使身上, 因此並不表示就只有一位天使出現。

是誰跟門徒說耶穌復活之事-馬太說是婦女們 (一群婦女) verse 8 急忙跑去要報好消息給門徒, 在這途中遇到的耶穌。耶穌要婦女們去跟門徒說到加利利等祂, 第16 節門徒確實往加利利去等耶穌。門徒知道要去加利利等耶穌證明了他們已經知道耶穌復活之事。

馬可說, 婦女聽完天使的話之後驚嚇逃跑, 甚麼都沒說。同一個早上, 抹大拉的馬利亞遇見耶穌, 是她跟門徒說耶穌復活之事。

很明顯這兩位作者說的細節很不一樣~~~~再下任何結論之前, 我們需要更多的證據。

路加福音說是抹大拉的馬利亞, 約亞拿, 並雅各的母親馬利亞跟使徒說耶穌復活了。

約翰福音從第一節開始就沒有提到婦女們, 他都只有提到抹大拉的馬利亞, 馬利亞到的墳墓看見石頭被挪開, 馬利亞跑去跟西門彼得還有約翰說有人把耶穌身體挪走了, 馬利亞遇見天使, 馬利亞遇見耶穌, 馬利亞去告訴門徒她看見的事情。都是只有馬利亞~

總結這四位作者對婦女的描述: 馬太, 馬可, 路加, 約翰都有提到婦女。雖然馬可說婦女們甚麼都沒說, 他只提到抹大拉的馬利亞, 並不表示當時跟門徒說話時, 「只有」馬利亞一個婦女在場。他或許只是強調說話的那位-馬利亞, 他也強調第一位見到耶穌復活的人是馬利亞。作者文字上沒有「寫出來」不表示就沒有這回事。而我們相信有其他的婦女是有根據的。因為我們有其他福音書的作者提到她們, 我們可以確信這些婦女「們」不是預設立場, 是事實。

同樣的邏輯, 約翰從第一節開始就只提到馬利亞這位婦女, 並不表示其他的婦女沒有跟她在一起。約翰一致的手筆更是有力的證明他要將焦點放在一個婦女身上而不是一群婦女們。

最後, 我們看到所有四福音共同成述的鐵證

四福音書針對以下幾點是否一致?  

  1. 耶穌死了且被埋葬?
  2. 婦女去到耶穌的墳墓?
  3. 門徒懷疑甚至不信?
  4. 耶穌的墳墓是空的?
  5. 耶穌從死裡復活?
  6. 許多人包含婦女們跟門徒以及其他人都在耶穌復活後見到耶穌?

這就是我們要傳的好消息! 耶穌復活了! 四福音書一致的大聲同意

 耶穌死了且被埋葬是事實! 耶穌的墳墓是空的是事實! 耶穌復活了是事實! 許多人見證到耶穌復活是事實!

門徒們因此生命大大翻轉是事實! 這些都是千真萬確的真理!

這樣的思考練習, 幫助我們更仔細的去看神的話, 看細節, 先後次序, 還有自己可能預設立場的思考謬誤。

祝福我們都能成為能獨立思考, 有智慧的思考者! 更祝福大家都能帶著耶穌復活的能力活出美好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