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教育如何改變我思考的方式
以前讀長篇的文獻時, 常常會抓不到重點, 讀完了還是不太清楚如何整理剛剛讀過的資訊。從小到大從來學校從來沒有教過學生用有系統的方式來釐清歸納與整理想法與資訊, 我們只是被教讀完就要立刻有”閱讀理解”的能力又或者分析的見解。這學習的脈絡似乎沒有一個歷程, 就期盼學生要有效的產出, 難怪對很多人來說是困難的。
最近, 我發現自己在思維上一個驚人的改變…我發現自己在讀15頁以上的文獻時可以抓到重點, 也可以用自己的文字針對重點寫出有系統的提問, 引導並反思找到答案。我發現…以前我覺得自己科學很差, 但我現在卻將寫科學報告當作興趣。
是甚麼樣的教育方式讓我改變呢? 是甚麼樣的訓練把我過去30幾年的教育重新洗牌創造出新的思考方式呢?
大約兩年多前, 我們加入Classical Conversations的行列。那時候我對CC的初步瞭解只是知道它是以基督為中心的西方教材, 有幾個階段是按照人的成長歷程去設計的。後來慢慢地深入參與, 才發現原來這不只是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教材, 古典教育除了按照人學習的階段來教育學生 (Grammar, Dialectic, Rhetoric Stage 它更是有系統地在我們大腦裡建立思考架構。
我簡單介紹古典教育在階段性要養成的習慣
幼兒到12歲 Five Core Habits
- Naming (看到自然界的事物知道名稱)
- Attending (專注)
- Memorizing (背誦)
- Expressing (表達)
- Storytelling (說故事)
13-15 歲 Five Common Topics
- Definition (定義)
- Comparison (比較)
- Relationship (關係)
- Circumstance (情況)
- Testimony (見證)
15歲以上 Five Cannon of Rhetoric
- Invention
- Arrangement
- Elocution
- Memory
- Delivery
我很幸運也很感恩, 在兩年中因為四個孩子分布在不同年齡層, 所以這三個階段的孩子我都有, 也因此跟著他們一起經歷這些過程跟訓練。
這些Core Habits, Common Topics, Canon of Rhetoric 似乎已經成為我的一部分。特別是在學習新的知識, 對於整合整理有非常大的幫助。舉個例子來說, 當我在閱讀Amos the Fortune 自由人這本書時, 我看到當時的環境與主角所處的歷史背景, 我會很自然地想到其他曾經讀過的小說發生時間前後差不多的有哪些書, 同樣歷史背景的小說, 這些主角要的是甚麼? 有甚麼不同? 他們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是甚麼? 聖經有哪些地方是提到這些主題呢? 這些提問讓讀者跟書產生更大的連結, 不只是讀過而已….我覺得更像是傾聽好朋友們(書與書之間) 想要說的話。
在翻譯拉丁文到英文的時候, 我習慣先Parse Sentence. 把每個字的性質寫下來 (Verb, Appositive, Predicate Nouns, Direct Object, Indirect Objects 等等), 然後翻完後在看看文法上是否有誤。這些字的定義跟文法的訓練是我們上Essentials 的內容。我不是那麼喜歡文法的人, 當時覺得分析句子有些枯燥, 但萬萬沒想到經過這些訓練, 我對字的敏感度正在形成, 對翻譯更是有幫助! 很多人說拉丁文是死的語言, 為什麼不挑一個較符合現代需求的語言來學習呢? 我曾經也這樣想過。但慢慢學習拉丁文的過程, 我發現學習是無法走捷徑的, 特別是學一個新的語言。這些歷程培養的不只是語言的熟悉度, 也是一個人的耐心, 毅力, 堅持, 細心與專注。
再來談談科學, 我不是一個數理很強的人, 常常講到數學跟科學, 我以前就是想閃就閃。但這些年古典教育的過程改變我對數理的恐懼, 從來沒有想到我會自己想要寫科學相關的反思文章, 並養成興趣。我在閱讀科學相關的文獻時, 我的大腦會告訴我哪幾個地方是Definition (定義), 作者如何針對兩個科學發現做比較(Comparison), 比較的結果是甚麼 (Testimony), 這比較的過程跟方式符合科學嗎? (Relationship)
一篇文章的結論往往也會帶入對另一派想法的探索, 在Research 的過程中更懂得知道要使用哪些關鍵字, 才能針對我的提問找到適當的資訊。
舉個具體的例子來說, 這周Challenge A Research Topics 是 Fish. 我當時在想針對演化論跟創造論在魚這個生物有哪些看法? 在閱讀了幾個文獻後, 了解了演化論對於魚演化從水中走向陸地的說法, 再將魚的骨骼構造與人的骨骼構造做比較。因為知道自己要抓的重點是甚麼, 要比較的是甚麼, 就不容易被浩大的資訊失焦了方向。在比較的過程中, 定義人與魚類的關鍵骨骼, 這些關鍵骨骼的關係, 再回到演化論認為魚從水到陸地的說法去質疑提問。其實慢慢的….就會出現有邏輯的思考脈絡, 看出演化論哪裡不符合科學方法的地方了。也因為清楚重點在哪, 可以有效地找到適當的圖解來印證我的看法。這些都是5 Common Topics 的原則。
我把這些比較整理出來。提塔利克魚-從魚變人的救星?
這個思考的模式我還是需要不斷的操練, 活到老學到老。我發現當我的生活是忙碌的狀態, 思考的空間就會離我很遠。但人是思考的受造物, 少了思考的空間就會失去方向, 做了很多事, 卻都是瞎忙。Chasing Slow, 是現代人非常需要的習慣。 我們需要安靜停下腳步, 給自己空間去思考, 給自己空間沉澱。
傳統教育教強調的是每一科獨立方式, 獨立作業, 並有立即的產出。但古典教育是跨科目整合性思考, 是教育與生活的結合與應用。但傳統教育其實也想要改革, 目前108課綱講的學習歷程其實也是一樣的概念, 希望學生跨科目的整合思考, 只是我們比較幸運, 因為已經在古典教育裡面, 我們所受的訓練, CC 每一個Strand 其實都是在訓練學生甚至家長成為全面性的思考者並且去影響這個世代。
我真正深入古典教育也才不到兩年的時間, 這過程在我腦子裡就已經產生作用,我相信我們的學生在這歷程中所學到的, 一定遠遠超過勝過成人!
這個世代需要更多能獨立思考, 能分辨是非的人, 古典教育或許不會是所謂的”專業課程”, 或職業導向的課程, 但若能跨科目的思考, 若能常常提問, 自我對話, 其實就算晚一點開始專業課程也不遲…..甚至我也覺得, 當分辨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建立起來時, 孩子更能發現自己的興趣, 分辨自己想要的是甚麼, 規劃自己的目標, 面對困難, 找到方法前進。
有系統的思考, 讓我們跟自己還有世界, 有無限的對話! 也讓自己無論在任何一個領域, 就算是自己不熟悉不懂的專業領域裡, 能有效地後來居上, 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古典教育的價值就是在此……我們正在走一條恢復神當初造人形象的教育教養之路。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