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寫作文的時候有學到“條條道路通羅馬”, 比喻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目的地, 羅馬帝國在最強盛的時候版圖已擴達到歐亞非三洲, 她是當時歐洲的中心點, 也匯集了許多貿易往來的經濟文化中心。你知道嗎? 在第一世紀時, 雖然早期的基督徒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遭受到許多的迫害, 使基督徒逃離各處, 但也因為這樣, 福音被大大的傳開。上帝是歷史的掌管者, 羅馬人當時造橋鋪路雖然艱困, 但這也是上帝的計畫。他們所用的材料比其他國家所用的都更加堅固, 歷久不衰。所造的路跟橋不僅連結了各大城市, 也活絡了整個經濟脈動跟方便人民往來。而當人們可以安全的往來各地, 就可以將信仰也帶到了這些地區, 基督教因此被大大的傳開。God is really in control of history!
為了讓孩子更加能體會當時蓋橋的辛勞, 我們今天做了一個小實驗—Ancient Roman Cofferdam. 古羅馬圍堰。
甚麼是圍堰呢? 圍堰是為方便在有水的地基上施工,圍繞工程四周所修建的臨時性擋水建築物。(定義出處:Google)
羅馬工程師為了要讓水泥可以順利灌入河裡, 真的是傷透了腦筋….但不這麼做, 又無法建造橋墩的地基, 聰明的羅馬人想出了一個妙方! 用圓形或者方形的圍堰阻擋水進來。
這些是做围堰所需的材料:
- 有點深度的鐵盤 (或塑膠盤)
- 冰棒棍兩包
- 膠帶
- 鋁箔紙
- 液體吸取器
步驟一
先將盤子填沙土至4/1 滿
步驟二
在加水至4/2滿
步驟三
接著用冰棒棍一根一根的插入加水後的鐵盤內, 圍成一圈(外圈)
步驟四
用膠帶將圓圈稍微固定住—如上圖
步驟五
再用冰棒棍為另外一圈 (內圈)…內圈跟外圈要留約1 cm 左右唷
(我們冰棒棍不夠多….所以內圈不夠圍…嗚嗚~~~)
步驟六
再用膠帶將內圈固定住
步驟七
用鋁箔紙塞滿內圈跟外圈中間的空隙….這真的會有點難度, 因為冰棒棍會搖晃導致水跑進去
步驟八
最後, 想辦法用吸取棒將圍堰中的水吸出來, 吸得越乾越好!
我們兩個小朋友很努力在大太陽底下猛抽水出來, 弟弟…..最後就自己跑去騎腳踏車了…(半途而廢)…剩下哥哥, 我都說應該可以了吧, 他還是不想放棄, 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 圍堰裡的水已經快要乾囉!!!!
最後, 哥哥也跟著弟弟去騎腳踏車了………..大樓的頂樓真好用! =)
羅馬人當時當然沒有鋁箔紙跟吸取器囉, 他們是用clay 黏土將兩圈中的空隙填滿, 工人再將水一桶一桶的倒掉! 真的很辛苦過程也很久。當圍堰的水位乾之後, 再將水泥倒入形成橋墩的地基, 凝固之後再用石頭蓋成橋墩。
小朋友, 如果你可以將水通通吸乾, 那恭喜你! 你已經比羅馬工程師更厲害了喔! 當時的羅馬人也無法100% 將水吸乾! 但最終的目的是至少圍堰裡的水要比圈外還要少還要低….你也可以成為小小羅馬工程師喔!